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如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为此,人民网记者专访了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党委书记、总裁,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覃衡德。他表示,科技创造美好农业,集团依托中化农业MAP模式,将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图为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党委书记、总裁,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覃衡德。(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专访全文:
人民网: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补齐这些短板?
覃衡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但是,我国粮食生产依旧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今年疫情和汛情的双重严峻形势下,这些短板尤为凸显。
比如: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不牢固,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低产田依旧占到耕地面积的22%;粮食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依然不足;种粮收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等等。此外,“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同时,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
在目前看来,补齐这些短板还是尤为紧迫的。我认为,一要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高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二要推动粮食作物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农户种植大宗农作物的积极性;三要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确保种粮收入稳定;四要加速建设并完善常态化、集约化、系统化、数字化的“国农保障”体系,在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突发风险来临时,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人民网: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粮食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吃的饱”迈向“吃的好”,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覃衡德:我国居民对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也就是我们说的逐渐从追求“吃的饱”向“吃的好”转变。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首先,要建立覆盖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粮食种植、收储、销售运输及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管,杜绝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
其次,完善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发展专业化产后服务。比如整合仓储设施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推广农户科学储粮行动,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增收。
第三,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
在这方面,中化集团下属中化农业充分应用种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构建连接“消费升级”与“专业生产”的桥梁,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优粮优产,另一方面聚焦订单农业,实现优质优价,不断提高农业种植的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市场化水平,帮助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从而推动优质粮食工程更好实施。
同时,中化将以执行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国家优质粮工程在各个省市的落地工作,参与各类优质粮食品种新标准的制定,依托各省区的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服务中心及卫星网点,承接国家相关优质粮惠农政策落地,服务农民用好优质投入品、产出优质农产品,推动从种到收全程品控的相关工作。
人民网:“两新一重”的提出,特别是“新基建”建设加速,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覃衡德:“两新一重”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农业新基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会有效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zonghexinwen/2020/080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