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自古就有着贫与富的矛盾,有人富就会有人穷,这种冲突的关系已经存续了数千年。
《前汉孝武皇帝纪四卷第十三》中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古时的社会里,贫富差距远比现今社会更为明显。由于封建社会下贵族与皇室的存在,大批的财富都聚集与此,他们有着珍馐美酒相伴,无忧无虑。而作为平民的那些古代穷人们都吃什么呢?换做今天的我们肯定是一天都坚持不下去,古人太苦了。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石的国度,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开始了种植业的发展。早在《诗经·周颂·清庙思文》中就有记载到“贻我来牟'',亦作''麳麰''”,在那时的北方小麦的种植已经非常盛行。而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大禹时期南方也开始了水稻的种植。
小麦和水稻都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主食,它们通过加工可以形成米、面等食物,也是最为常见的粮食。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出现了“五谷”这种说法,“稻、黍、稷、麦、豆”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主要的粮食。
在古代的时候,调味品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人们对于食物最为直观的要求就是饱腹感。在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让大批的农田都被奴隶主和地主们囊括了,没有足够财富的平民们是很难拥有一块自己耕种的土地的。
更何况,相比于现今的种植业,没有经过改良的“五谷”实在是一种低产的作物。明朝万历年间才有了红薯这种生长性极佳的作物引入,清朝才开始推广;17世纪的时候马铃薯才姗姗来迟,玉米更是明朝晚期才流入。
有着一两块地耕种的平民也都是种植“五谷”,但是低产让他们自给自足都十分困难。而地主们就更不会大方的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百姓了,那对他们来说可是能换钱的心头肉。所以没有土地的穷人们只能自己去想办法。
没有粮食,就只能靠野菜来解决了。在古时路边生长着大量的蕨类,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并且十分容易采集。《本草纲目》中记载到“蕨生山间。根如紫草。人采茹食之。”食用蕨类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在没有调味料和事物的时日里,不仅打猎可能会因为没有力气而失败,长期食用不调味的肉食,那种生腥恶心感足以让人崩溃。所以为了填饱肚子,对于穷人们来说,刺槐花、榆钱树皮、鱼腥草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食物选择。富人们对这些野菜不屑一顾,但是穷人们却将它们视为救命口粮。
我们小时候就知道红军长征的艰苦日子,吃树皮啃草根,但是那终究有改善的一天。而古代的这些穷人,除非行大运,不然终其一生都难以致富,这都是封建社会导致的结果。一日不富,那么穷人们就得吃这些野菜们一日。
这种生活要是放到现在的我们身上,那可谓是一天都坚持不下去,甚至难以入口。古人们尽管生活艰难,贫困至极,但是在这其中也诞生了不少传世名人,他们热爱着生活,克服了困难,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生活在如此美好条件下的我们,应当学习的是他们苦中作乐,坚持不懈,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zonghexinwen/2020/081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