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饮食大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愈发凸显。如何用现代农业技术保障“食物安全”?北京科技报|科学加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
问: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舌尖上的浪费”行为,实际上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怎样的?
陈君石: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舌尖上的浪费”浪费的不仅是“饭”,更多的其实是“菜”,因此实际上浪费的不单单是“粮食”,而应该是“食物”。粮食仅指谷物、豆类和薯类,肉、蛋、菜不包含在内。我们要保障的也一直是“食物安全”而不是“粮食安全”,因为食物包括粮食,却不等同于粮食。“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也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的是“供应”,与“短缺”相对应;后者讲的是“无害”,其反义词是“有毒有害”。
那么回到我国食物安全的现状上来,大家都知道,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来讲,我国生产食物的资源是很贫乏的——中国有14亿人口要养活,占了全世界人口的20%,但可耕地却只有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而且我们不但要够吃,还要努力吃得好,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换句话说,一有风吹草动,我们14亿人口的“吃饭”就有可能成为问题。
▲2020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小麦428万吨,同比增116.3%
也许有人说食物不够可以进口,的确,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是依靠进口来吃饱饭的,但其中不能包括中国。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庞大的体量决定了巨大的影响——假如中国到国际市场上去采购小麦,那么小麦的价格就会明显上涨。
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交易很容易引起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这就决定了中国无法靠进口来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更不用说国家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了。别看现在好像我们也进口了不少食物,那是为了让中国人的饭桌更加丰富多彩,其实我们的自给率始终有一条不能超过的红线。
问: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对于维护食物安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君石:由于我国资源贫乏,因此要想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就必须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所谓农业生物技术,是指在分子、细胞和个体等不同层次对种子的遗传特性进行的有目的的改良,包括转基因、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基因编辑等技术。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这里以转基因技术为例,2018年全球有26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有18个种植面积在5万公顷以上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全球第一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为美国。这一年,全球种植面积达1.917亿公顷,比2017年的1.898亿公顷增加了190万公顷,增幅比例为1.1%。
而这些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好处也是肉眼可见的:转基因技术增加了作物产量,1996-2016年全球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使农民增收1861亿美元,节省了1.83亿公顷耕地,改善了1600万~1700万农民及其家庭生活,总计超过6500万人。
总的来说,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中国需要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更好地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问:对于减少食物浪费的情况,您有哪些建议?
陈君石: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公众的意识,让大家切实认识到浪费可耻,再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现在有些人觉得我们的食物多得不得了,浪费一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有说法称“浪费可以刺激消费”。我们必须让这种错误的理论站不住脚,让正确的认识深入人心,我觉得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具体来看,还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动各行各业进行相关的科普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的范围。
第二,有些相关的规定应该重新考虑和修订。比如超市经常会销毁临期或者过了保质期的食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保质期”其实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国人一直以来的观念都是超过保质期的东西就不能吃了;而国际上一般称“最佳食用日期”,意指在这个日期内口感最佳,超出日期也还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只是口感等会受到影响。国外有些超市会在下午5点将一些面包放在另外的货架上,降价出售,因为这些面包将要超过最佳食用日期。但由于这些面包从安全和卫生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没问题的,因此还能够销售出去,就减少了浪费。如果我们也能跟国际上接轨,将保质期改为最佳食用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浪费。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zonghexinwen/2020/082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