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敢吃、好吃、懂吃、会吃闻名全国。
粤菜作为传统四大菜系之一,更是与法国大餐齐名。
说起广东美食之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潮州、顺德、梅州。
很少有人会知道顶着“制造名城”头衔的东莞,也隐藏着遍地美食。
小妹也是最近看了这部高分城市美食纪录片才发现这个秘密——
寻味东莞
一提到东莞,人们的印象就是“世界工厂”,与外向型企业、中国制造、产业工人相关,从没听说和美食沾边。
其实,东莞面积不到3000平方公里,却同时拥有丘陵山地、平原水乡和珠江入海口。
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融汇催生了质地不同、风味有别的食物,形成了东莞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部纪录片就从《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带观众领略东莞当地特有的美食风貌。
东莞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显著变化。
但谙熟天时的东莞人能够敏锐判断季节流转,甚至昼夜之间的细微差异,也能精准把握,从而制造出想不到的美味。
初夏清晨,气温二十度左右,豆浆表面因昼夜气温变化凝结而结出腐皮。
刚成型的腐皮和豆浆一同盛到碗中,就是腐皮豆浆,豆香浓郁,口感嫩滑,略带胶质。
若将整张腐皮挑起,油润透亮,其薄如纸。
小心划开,折叠压缩,日晒两三天后就脱水定型,成为了菜肴里常见的配角——腐竹。
松软弹润的腐竹,简单凉拌,就能发挥甘香的本味,清爽可口。
与鸡蛋、红枣熬煮,就是柔润甘甜的腐竹糖水。
但是,当地人更偏爱另一种复杂的做法:
精心挑选生长超过2年的鳙鱼,过油后熬出白汤,再加入腐竹同煮。
鱼肉与豆类中的氨基酸相遇,鲜味成倍放大。
这一道腐竹烧鱼,是东莞的传统菜品,外表质朴却搭配精妙,回味悠长。
端午节,各地都会吃粽子,但味道和制作方法千差万别,仅东莞一地,风格迥异的粽子超过二十种。
盛产香蕉的麻涌镇,人们就地取材,用蕉叶包裹馅料,像一个个小金字塔,富有蕉叶的植物清香。
水乡道滘,人们多用莞草(相传东莞因这种植物而得名)来捆扎一种甜咸兼备的肉粽——裹蒸粽。
但是,它们都无法与林旁粽相提并论。
林旁,是东莞虎门镇田间的一种露兜树。
厚实的叶片,边缘长满自我保护的利刺,东莞人对它格外偏爱。
人们砍下长长的树叶,小心去除硬刺。
清理过的林旁叶,在东莞主妇手里,开始显现奇观。
它们被编织成不同造型,鱼篓、枕头、笔架、菜篮,寓意着吉祥美好。
在林旁叶编织物里装入丰富的馅料,在大铁锅的滚水里,经历七、八个小时蒸煮,就做成芳香浓郁的林旁棕。
因为林旁叶,富含与大米完全相同的芳香成分,它的“米香”,比大米还要浓烈几倍。
在漫长的熬煮过程中,林旁叶会为粽子增添更浓的稻谷芬芳。
东莞祖辈人在反复挑选中,能选出这种现代食品工艺中所用的“天然增香剂” 做粽叶,不得不让人佩服。
端午过后,东莞进入漫长的酷夏,这时的珠江入海处正为当地人酝酿着一道极致美味——青蟹。
东莞一年四季都能品尝青蟹,但其肉质和风味,在不同季节却各有千秋。
冬春的奄仔蟹,是未成年的雌性青蟹,半流质的膏体,淡雅清甜。
加入简单配料,在密封瓦煲中焗烤,就是鲜美的油焗奄仔蟹。
夏秋的膏蟹,是成年雌性青蟹。
清蒸过后,橙黄色蟹膏更加致密紧实,鲜味也更加浓郁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