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没有电力,更没有空调,当时我们的祖先究竟如何应对酷热?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电力和空调,但是古代中国人却发明了一种可以储存食物甚至避暑纳凉的设备。这种设备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它的名字叫做“冰鉴”,是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分内外两层,上面还有盖儿。
人们往夹层里塞满冰块,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内层,然后盖上盖儿,可以避免食物腐烂、酒水变酸。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冰鉴很像现在的冰箱。
青铜属于金属,比热太小,热传递太快,夹层里的冰块会很快化掉,过个把小时就得再换一批新的冰块,比较麻烦。所以到了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人们不再用金属铸造冰鉴,改用实木来做。
木制冰鉴在清朝叫做“冰桶”,宫廷里有,贵族家里有,家道小康的富裕市民家里也常备这种玩意儿。事实上,在19世纪中叶的北京,木器店里大量出售冰桶,一两吊铜钱就能买一个,很便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大使馆。建成以后的第一年夏天,在使馆工作的外国人就发现受不了北京的炎热,还有人因为食物腐败和水土不服而病死,所以他们不得不向中国人学习用冰桶降温和冷藏食物。
虽然西方最早的冰箱从内核上比其当时的清朝更加先进,更加科学化,但如果当年我们未曾闭关锁国,在同样进行了工业发展,获取电力技术之后,空调发明的孰先孰后,犹未可知。当然,这是后话了。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zonghexinwen/2020/092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