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科记协 刘少芳)今日(12月5日),2020年岭南科学论坛之现代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联合的形式举行。
通讯员供图
未来食品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关注重点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而对“吃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食品健康理念如何体现新时代食品健康要求?果蔬研究有什么新动向?食品从抗氧化到益生元,有什么健康新理念?油脂营养与健康,关系紧密吗?本次探讨会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食品学会、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会上,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研究专家们分享了最新成果及其发展动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作了题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进行功能营养性食品的开发》的研究报告。刘耀光士指出,传统育种方法已很难满足人们如今对于“吃好”(食品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提出的更高要求,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代谢工程的操作,使得作物中产生新的功能营养物质如植物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等,是应对“隐形饥饿”和解决“吃好”问题的有效手段。
据刘耀光院士透露,针对水稻精米胚乳的营养成分含量低的问题,其研究团队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实现了重要的植物营养素花青素的合成,培育了首个功能性水稻种质“紫晶米”新种质;首次在水稻胚乳中从头合成了高级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培育了“赤晶米”新种质。上述研究成果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作物进行功能营养强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与研究思路,为多样性功能营养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任金征宇教授在题为《我国的食品产业与未来食品》的报告中指出,随着食品工业连续多年平稳增长,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呈现“深加工程度逐渐提高,利润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差距缩小,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等”的格局。食品行业呈现“集中度持续提高、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国际依赖性逐渐加大,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品牌重要性愈加突出等”发展趋势。面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资源供给、环境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等”的多重挑战,发展“个性化营养、新型的食物、营养强化、特膳食品、3D打印食品、人造食品”等未来食品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膳食纤维对人类健康愈发重要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教授叶兴乾在《果蔬新动向:从抗氧化到益生元》报告中提出,果品蔬菜是重要的食物组成,品种多、加工保藏方式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长期以来,果蔬是公认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果蔬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素也被公认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近10年来,随着肠道菌群与动物健康的关系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果蔬更是一个重要的天然益生元,与各种加工方式结合,有可能开发出天然的具备多种功能的合生源产品。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教授作了题为《浅谈油脂营养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随着饮食方式的改变,膳食中人体摄入油脂过量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综合征的产生。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膳食营养要素之一,而甘油二酯油因其特殊的营养功能日益受到关注。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杏芬教授在题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作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同时面临食品安全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专家呼吁,健康科普是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知识、能力和健康科学素养,改变消费者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预防食源性疾病,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进而提升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构筑“健康中国”。
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来好研究员在《海藻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报告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膳食纤维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愈发重要,将膳食纤维添加到特需食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韩冬雪博士在题为《基于光电化学技术的食品抗氧化营养水平评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报告中透露,长期以来,针对如何评价食品体系抗氧化能力或总体抗氧化容量还没有正式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企业和相关部门无法统一各项技术要求,相关产品的市场一度出现混乱。其研究团队目前已开发一种基于光电化学技术的抗氧化容量流动检测方法,能有效模拟人体内源性自由基环境及产生过程,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基于光电信号响应的抗氧化容量分析检测仪及其配套检测芯片系统。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zonghexinwen/2021/021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