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部门协同。陕西省食药安委43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强化源头监管,公安部门严打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教育部门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卫健部门健全标准体系、强化风险监测,粮食部门做好收储质量安全,海关筑牢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所有成员单位在履职尽责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亮点,陕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呈现出“一盘棋”“同心圆”的良好局面。
创新监管手段 提升监管效能
推动传统监管向现代化治理转变。2019年以来,陕西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得到国务院食安委肯定。
让监管插上智慧的翅膀。陕西省推行智慧监管,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远程监控,实现对各类违规行为的精准识别、自动抓拍、智能处置,有效解决了“点多面广、事多人少”的矛盾。针对近年来疫情防控形势,完善“陕冷链”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登记经营主体5214家,第三方冷库备案率和追溯信息上传率100%,实现精准防控。建成食品生产经营和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经营许可证数据库,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和达标合格证制度,累计发放追溯二维码267万张,陕西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全面提升。
在大型活动保障中检验现代化治理成效。科学周密制定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高标准完成“大保”任务。2020年以来,圆满完成了杨凌农高会、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黄陵清明公祭、国家领导人视察和外国元首来访等148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做到了“零差错”“零事故”。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在陕西举办,陕西紧盯食品安全事故和食源性兴奋剂事件两个“零发生”目标,创新实施“省运动员食品总仓+各市其他食材属地保障”统分结合、分类分级保障的“陕西模式”,严把食材源头、入仓、配送、入口“四个关口”,圆满完成了284.28万人次、7648餐次的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受到市场监管总局通报表扬。
筑牢应急工作最后一道“防火墙”。在全国率先修订出台《陕西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事故调查等5项制度,推动建立西北五省区域风险预警交流机制、开发应急指挥工作平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全省食品安全事故率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与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在汉中成功举办机构改革后第一次全国性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首次线上线下同步直播,超过300万人次在线观摩,为全国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提供范本,受到国务院食安办和市场监管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依托科技赋能 助推产业发展
陕西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一方面保障了群众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陕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陕西全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7.4%,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7%,高出全省商品零售平均增长5.5个百分点,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促进陕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技术基础。积极打造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和一个国家级、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羊乳制品质检中心开工建设,建立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两个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培养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食品安全科研项目12项,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项目80个,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20个,搭建起支撑食品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
做强特色产业。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目前,陕西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果业、奶山羊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其中,苹果产业成为陕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猕猴桃已跻身世界主流消费水果之列,羊乳产业在业内形成了“世界羊乳看中国,中国羊乳看陕西”的共识。打造出富硒食品等地方特色产业,壮大了生猪、食用菌等8个特色全产业链,乳制品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12个产业获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陕西正在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高质量产业链、产业集群。
做优产品品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为抓手,加强“两品一标”品牌管理,扩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覆盖面。近年来,陕西新认证绿色食品210个、有机农产品550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117个,与此同时,陕西食品工业体系形成了以关中乳业、果业、酒类等为主体,以陕南茶叶、坚果、魔芋、矿泉水、富硒食品加工业和陕北红枣、羊肉制品、小杂粮等加工业为“一体两翼”的格局,加快了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服务”的转变,洛川苹果、富平柿子、安康富硒茶、延安红枣等一批品牌产品走向中高端市场。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zonghexinwen/2022/0502/1482.html